查看原文
其他

【白云族记】白云区各祠堂的家训这么多,你知道你们家族的家训吗?

2017-11-19 史阳 石建华 白云时事


家训产生于先秦,成熟于两晋至隋唐,繁荣于宋元,鼎盛于明清。它主要是指家中长辈对后人的训示、教诲、诫勉、嘱托、要求等。其以家族为纽带,以“小家”影响着整个国家发展进程。据介绍,家训通常有两种传播方式,一种是口口相传,一种是刻印在族谱之内,包括纸质、碑刻和木联。后一种多散布于白云区各宗氏祠堂。


宗祠传承家族性格,从善存廉仁被乡邻

在白云,谈到祠堂家训,则必然绕不开太和镇南村周氏大宗祠(俗称“孖祠堂”)。据悉,南村周姓均为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的后代。南宋末年,周敦颐第9代传人周元龙官至承德卿,因耻与贪官为伍,辞官南迁至此开荒种植,繁衍至今。建于清代的周氏大宗祠无疑是这种家族性格的重要传承之地。

周氏大宗祠。



悬于堂内的《汝南堂周氏家训》向世人展示了周氏宗族的廉洁淳正家风。“治家传上策,克俭克勤;教子有良方,课耕课读。勿越轨而犯法,毋长恶而饰非。远匪人所以避祸,亲君子所以省愆。善,日积而名彰;恶,日滋而身灭……”


“汝南堂周氏家训”全文400余字,字字珠玑,它从“可为”和“不可为”两个角度教化子孙后代如何治家、治学,如何立身、处世。治家,则克俭克勤、不习淫赌;治学,则课读勤学、不废诗书;立身,则从善存廉、去俗摈恶;处世,则矜恤有义、勿骄勿伪。


根据该祠堂“仁风”牌匾左侧的小字记载,1915年(农历乙卯年),珠江流域爆发 “乙卯大水”,夏茅村损失惨重。为帮助逃难而来的夏茅村民渡过难关,受灾较轻的南村村民纷纷施以援手,用家中存粮赈济灾民。洪水退后,夏茅村民感念南村人的恩惠,请六榕寺住持铁禅和尚手书“仁风”二字赠予南村。“仁风”牌匾展示了周氏族人“矜孤恤寡敬老怜贫”的仁爱之风。时至今日,每逢年过节,两村也常有来往,深厚情谊仍一代代延续着。

周氏大宗祠,我们可以看到其“仁风”牌匾。



近年来,为了更好地保护宗祠,周氏后人通过集资将其重新修复。如今,白云区充分挖掘《爱莲说》作者周敦颐的后人居住地南村丰富廉政文化内涵,已经将南村打造成为廉政教育基地,继续使其在新时期发挥着精神引领作用。


延续祖风继承祖志,勤奋刻苦学文习武

“遗儿千秋富贵,莫若良言一句。”在祠堂每一句简短的家训里,我们看到了古人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朴素理想。以家训为窗,可以窥见一个家族最大的精神资产——家教和门风。


在白云主题繁多的祠堂家训中,除了周氏族人代代相传的家训“仁爱、廉洁”,鼓励劝导后人读书、进而治国平天下的训诫,也定格在石井街红星亭岗学士祠。


根据区文遗办透露,“学士祠“一说,亦与刘氏家族历史以及祠堂家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原来,学士祠实为刘姓族人祖祠,原也不称为学士祠,只因该祠开基始祖刘褎然于咸淳年(1268年)考取进士,后升至翰林权直大学士之位才更名。刘氏子孙为继承其遗志,纪念先祖功德、激励后人,遂重修祖祠并更名为“学士祠”。

学士祠(网络图片)。



史料记载,宋度宗咸淳四年(1268年),刘褎然考中进士一甲三名,探花及第,此时他年仅37岁。此后,朝廷先授予刘褎然为文林郎,屡次升迁后,官至承议郎、翰林院权直学。


元军入侵兵临城下,外将叛降、朝臣四散,朝野上下摇摇欲坠、人人自危。在这种情况下,刘褎然同文天祥、张世杰等文官仍尽忠职守、共护幼主。


时至今日,仍可看到悬于学士祠头门的一副对联:国有名贤籍,家传学士书。字里行间传递着刘姓族人的向学之风。区文遗办冼永成表示,亭岗刘氏子孙后代继承祖志,好学且勤奋刻苦,后人之中人才辈出,屡屡及第。“除先祖刘褎然外,刘氏后人中还有三位获翰林院学士名衔。”


这种向学、劝学之风,也在江高镇沙溪村欧阳氏中延续着。该村欧阳大宗祠有碑文记载,家族内如何捐资鼓励后代子弟努力学习、奋发图强。在该祠堂左侧廊房内的墙上,嵌有数方石碑,其中以《文风会碑》最为特别。


据这一碑文记载,沙溪与小塘的欧阳氏为同一脉人,族人为了延续祖风,劝勉后代子弟学文习武,成立了“文风会”,为那些想读书、愿意读书的子弟提供无偿资助,甚至对参加科举考试的弟子进行现金奖赏。族内长者以此方式大力倡导好学之风,其良苦用心令人动容。


有村民自豪地告诉记者,白云、花都、南海、增城、从化欧阳氏,几乎均是从沙溪村走出的。“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。”一个家庭有读书人,一个家族有人读书考取功名,祠堂便会举全族之力供其读书。“直到现在,我们家族微信群仍会对考上名校的学生进行奖励资助。”


传承优秀家风文化,涵养淳正社风民风

祠堂作为我国乡土建筑中的礼制性建筑代表着过去,却通过家训这一精神文化纽带与现代社会相连,并在当代焕发着别样的魅力。值得一提的是,人们日益重视祠堂这个文化空间,将家训“以德育人”的功能不断扩大,培育时代道德风尚,让祠堂成为乡村的文化礼堂,成为传播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阵地。


近年来,太和镇南村以《周氏家训》为母体,编译了《南村村民文明手册》免费派送到村民手中,以便让村民更好地领会祖宗的传家之道。“首印5000册,目前各家各户都有。因为是祖先的训谕,所以村民都有敬畏心,每个人都读得很认真,并且付诸行动。”该书的编写者周巨钊介绍说。


古老家训横亘历史长河800年,能否为现代人接受?周巨钊对此点头肯定,“从家训的内容来看,都是劝耕劝读,劝人从勤从善,内容积极,我们在编译家训时,也尽量与当前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,赋予古老的家训以时代气息。


作为著名侨乡,南村侨居在海外的侨胞甚至比本村人数还多,每年都有大批的侨胞回乡祭祖。记者了解到,该村还将新编译的《南村村民文明手册》免费赠予侨胞,向海外传播优秀的宗族文化。

南村村民文明手册详细记录了在中原祖祠抄录下来的“汝南堂周氏家训”。



今年以来,区文广新局还与区内媒体合作,走村访乡,共挖掘出白云21个承载着古家风文化的姓氏宗祠、碑文和古代先贤人物故居。走访中收集的家风家训史料被整理成册,通过区内媒体和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广泛传播。


同时,白云区通过发家风建设倡议书,印制家风建设宣传海报,积极组织党员干部群众立家规、明家训。白云区正以金沙洲滨江公园为依托,在卧云庐周边区域打造家风家训主题文化园区,通过建设家风家训路径、打造家风教育展厅、创编家风故事三维投影秀等手段传承优秀家风文化,充分发挥主题园区的教育意义,涵养淳正社风民风。


你们家族里的家训是什么?

留言分享给我们吧!


新闻优选

1.【白云族记】鸦岗萧氏: 千年世家兰陵萧氏之后,迁至白云已700余载!

2.【白云族记】南村周氏:开村800余年,族迹遍布海外10多个国家

3.【白云族记】沙贝陈氏:阀阅天南第一家,显赫到让人震惊!

4.【白云族记】谢氏:800年前南迁98人中唯一谢氏,现今族迹遍布珠三角


文|史阳 

图|石建华  网络图片

排版|欢欢

    (本文由“白云时事”原创发布,未经授权,任何媒体、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。欢迎分享到朋友圈。)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